好的,我帮你把这段文章改写一遍,保持字数变化不大,保留原意,同时加一些细节描述。
---
在陕北那片崎岖的山沟里,毛主席仅仅带着一个由四个警卫连组成的队伍,人数不过两三百人,却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周旋。尽管处境极为危险,他却依靠一支笔、几张已经破旧的地图和一台简陋的电台,巧妙地拨动着全国战局这盘大棋,指挥着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及中原各战场上的战争进程。
有意思的是,他能够精准地掌控全国战局的发展方向。然而,在陕北那千山万壑之间的生活,却远没有“胜似闲庭信步”的从容。这里有高耸的山峰、奔腾的大河、无情的暴雨和泥泞的道路,还有饥饿的折磨和漫长的跋涉,追击敌军的日子常常让人胆战心惊,每天都仿佛经历着三刻惊魂。
那么,毛主席为什么不藏身于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中呢?这样不仅更安全,也轻松许多。为什么他偏偏带着只有两三百人的小部队,甘愿成为敌人几百倍兵力追击的目标,成为活靶子?原因很简单,他的任务是为彭德怀和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“牵牛”,用自己的行动牵制敌军主力。
展开剩余84%这样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统帅,古今罕见。而这种“牵牛”的策略是值得的。因为毛泽东并不像其他人那样“牵牛”牵得惊心动魄,经历了无数惊魂时刻后,最终却被牛角顶翻,狼狈逃窜,毫无收获。
他的“牵牛”策略极为成功,胜率达到了百分之百。先后“牵”出了青化砭大捷,紧接着是羊马河大捷、蟠龙大捷……在经历了佳芦河的惊险后,继续牵着敌方主将胡宗南这头“超级大牛”,更大规模的胜利在两三百人的紧张逃亡中悄然酝酿。
毛主席和他的队伍从佳芦河脱险后,敌军整编第29军第36师师长钟松率部占据了佳县。然而,敌人未见“渡河的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枢”,刘戡发现毛主席“溜走”后,立即展开追击,拼命穷追不舍。殊不知,毛主席在脱险后,竟然将目标瞄准了钟松这支精锐部队。
8月11日,彭德怀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报告: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进攻榆林,因坑道被破坏导致爆炸未成,决定暂停攻击。如果刘戡和董钊两军徘徊不前,将于当晚继续攻城;若援军到达,则采取围城打援。毛主席立即决定暂停对榆林城的攻势,集中兵力打击钟松部队。
他电告彭德怀:
榆林城非急攻目标,钟松可能迅速增援,故暂停攻城,集中力量准备12日夜或13日对钟松发动攻击。
他细致分析如何攻打钟松,推断胡宗南害怕伏击,可能会让钟松停步,而钟松的傲慢性格或许会令其不听命令,继续行动。若胡宗南见钟松绕道至横山西北,向榆林西南60里的白家涧、古城进军,则可出其不意,令钟松部队前进。
因此,他命令彭德怀:
你们要准备在钟松到达白家涧、古城时当夜出击,趁敌军尚未稳固据点,集中七个旅发起攻击。希望今晚完成部署,明早侦察地形,并先派部分兵力适时占领白家涧、古城。待钟松部通过横山西北后,我军再击其后路;若敌改攻横山,则坚守横山抗击。
毛主席已经锁定了钟松,并为围歼敌军制定了周密计划。这样的作战,对经验丰富的彭德怀来说,只需照葫芦画瓢,轻而易举。
12日,钟松整编第36师的两个旅果然抵达了横山、榆林之间。
8月14日,刘戡接令向米脂县推进。彭德怀当机立断,集中第二、三纵队及教导旅、新四旅主力,由西北向东南发起对钟松及其驻守李家沟、鱼河堡、上盐湾及周边地区部队的歼击,并电告正在转战的毛主席。
次日,毛主席回电:
完全同意彭德怀部署,但请注意分割敌军,逐一消灭。
此时,钟松部第123旅大举进入佳县西南乌龙铺,毛主席率领的三百人也正好抵达乌龙铺,并从白云山下山,准备冒雨抢渡五女河。
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带领士兵在急流中架设浮桥,但因河水暴涨,桥梁未能成功搭建。毛主席见状,立即指示周恩来:“滞留河边太危险,立即撤回白云山。”
部队顶着大雨迅速撤退。
令人奇怪的是,这期间钟松主力竟未继续追击,反而渐渐向沙家店方向转移,而那里,彭德怀早已布下重兵埋伏,正张开血盆大口等待敌军。
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得知毛主席遭遇险情,急调麾下新五旅渡河援助。新五旅一过黄河,便与东岸的刘戡部队交火,将刘戡部牵制住。刘戡不甘示弱,重兵包围新五旅,双方在黄河岸边激战正酣。刘戡因此大肆向胡宗南报告:“我们正在围歼新五旅!”
然而,8月20日,传来更震惊的消息:整编第36师已被彭德怀主力包围在沙家店。
如此一来,刘戡若消灭新五旅,彭德怀则会吃掉他的整编美械师。刘戡脸色大变:“毛主席这招太狠了。”
钟松被围却异常镇定,下令与共军决战,拼个你死我活。正是他的“敬业精神”反而害了刘戡。
他很快察觉彭德怀主力越来越多,自己已无力抵抗,只得急忙向老上司胡宗南求援。
胡宗南一再催促,刘戡不得不放弃包围新五旅的计划,撤兵去救钟松。新五旅因此转危为安。
傍晚时分,毛主席率部到达梁家岔,距离沙家店不足二十里。梁家岔不过六七户人家,忽然涌入数百人,拥挤得几乎无处立足。
警卫排好不容易从村民处借到两间窑洞,给工作人员腾出一间小窑洞,其他人员只能露宿在崖边、大树下,甚至老乡的土窖里。毛主席与周恩来、任弼时、陆定一、胡乔木等首长未曾休息,聚集商议战事。
不久,通讯员与西北野战军总部取得联系。
原来彭德怀他们就在十几里外的东原村。
电话迅速接通,电话铃声急促响起。毛主席拿起话筒,电话那端传来彭德怀激动的声音:“你是李德胜吗?”
毛主席稍作停顿,响亮回应:“不,我是毛泽东!”
这一刻意义非凡。
自1947年3月离开延安五个月以来,毛主席在任何场合都使用“李德胜”化名,此时恢复了“毛主席”这一振奋人心的称谓,昭示着形势已到敌人开始走下坡路的关键转折点。
彭德怀汇报包围敌军第36师的战况,毛主席大声鼓励:“好!一定要抓住他!告诉全体指战员,这是决定战局的一仗,要坚决、彻底、干净地歼灭敌人,不留一人逃脱!打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