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滨女单决赛快结束那会儿,孙颖莎一个反手拧拉,球像是提前约好了一样钻进死角。解说席里,周冠达声音飙到天花板,刘国正一副“这就是我闺女”的表情,哪怕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手心冒汗。有一瞬间,我还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点错了频道——怎么全场只有孙颖莎的名字被喊得响亮?
你问伊藤美诚?她在场上挥汗如雨,解说席却像关了静音。孙颖莎一个失误,解说马上可惜得要命,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进场地递瓶水。弹幕炸了:“主场优势不是这样用的吧?”还有人调侃:“伊藤美诚是来考雅思的吗?怎么没人搭理她?”场面一度尴尬到想给日本队寄个“存在感大礼包”。
其实,赛前我还挺期待的。孙颖莎和伊藤美诚,两人的恩怨都快能写成一部电视剧了。东京奥运会那场巅峰对决,谁没在电视机前替孙颖莎攥过拳头?这次又碰头,观众早就搬好小板凳等大戏。可没想到,戏的主角只剩一个,另一个被晾在角落,像极了家长会只夸自家娃的场面。
我突然想起前几年看NBA季后赛,解说员能在激烈对抗里夸完詹姆斯再夸库里,嘴皮子溜得飞起。哪怕自家队员丢了球,也能一本正经地分析漏洞。我们这边,情感拉满,专业掉线。就像那句老话,站在自家地头,谁还讲究客观?可这年头,体育解说不是喊口号,观众的智能手机都比解说更懂战术。
孙颖莎的表现确实亮眼,反手得分率68%,前三板抢攻把伊藤美诚逼得满场跑。要说实力,数据摆在那儿。可伊藤美诚也不是“背景板”,第二局连追几分,孙颖莎一度被打得有点慌。那一刻,解说员集体“静音”,弹幕都忍不住催:“说两句人话呗,伊藤美诚不配有名字吗?”
这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的老前辈,嘴里总挂着“尊重对手,尊重比赛”。那时候,哪怕是自家孩子上场,解说都能掰开揉碎地分析每一分得失。现在倒好,体育解说越来越像饭圈粉头,谁嗓门大谁有理,连点战术解读都不肯施舍给对手半句。
说到战术,孙颖莎的变化球和落点控制确实让人服气。伊藤美诚的接发球套路和步伐调整也不是盖的,尤其是开局那几下变线,直接把孙颖莎带进节奏。可惜,解说只顾着喊“莎莎加油”,伊藤美诚的努力仿佛空气。你要说观众听了会信服?我看大多数人都在弹幕自娱自乐,自己给伊藤美诚加油。
不光是这场,国内体育圈的“主场滤镜”早就不是新闻。林丹打李宗伟那会儿,解说席也是一水的“林丹必胜”,李宗伟赢球简直像天塌了一样。观众早就练成火眼金睛,谁偏谁公道,心里门儿清。偏爱没错,但偏到只剩亲妈视角,观众听多了,难免觉得腻歪。
其实,体育解说的专业和情感到底怎么平衡,是个老生常谈的难题。你要说全靠理性,那还不如用AI播报数据,谁还需要“人味”?可要是全靠情绪,比赛成了自嗨现场,观众就成了陪跑。国外那套“技术分析+幽默调侃”,不就是让人看得过瘾又长见识?咱们为啥不能学点精髓呢?
有意思的是,这种偏爱背后,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缩影。豪门家庭只晒自家孩子的奖状,职场升职只看谁会来事儿,体育解说也学会了“只讲自家好”。可竞技体育本来就是一场博弈,谁能想到,场上拼得你死我活,场下还得拼谁会拍马屁。
说回来,孙颖莎这次是真的拼。每次得分、每次失误,她脸上的表情都写着“老娘不服输”。伊藤美诚也不是省油的灯,哪怕被晾在一边,照样死磕到底。这场比赛,孙颖莎赢了,解说席的情绪跟着起飞,观众却越发清醒。大家都知道,体育不是独角戏,哪怕你喜欢谁,也别把对手当背景墙。
要说以后还看不看球?当然看。只是下次解说再这么“护犊子”,我真想在弹幕里开个投票:你觉得解说该不该多说点人话?或者,谁能发明个“解说评分”插件,让咱们观众也评评分?反正这场横滨赛,早已不只是孙颖莎和伊藤美诚的事儿,连解说风格、观众心态、体育文化,都被搅成了一锅粥。
你说,咱们到底是期待一场公平的对决,还是只想看自家娃露脸?留言区见,谁有更野的看法,别客气,直接甩出来。
富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