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很多人都说,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神乎其神,好像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之中,这才带领人民军队从弱到强,最终赢得了天下。但说到底,领袖也是人,不是真的神仙。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里,他也曾遭遇过无数险境,甚至有过生死只在一线之间的危急时刻。
1947年那会儿,就是中共中央最危险的时期之一。蒋介石撕毁了和平协议,仗着有美国撑腰,调动大军对我方的解放区发动全面围剿。尤其是对我们的“心脏”——延安,更是志在必得。
面对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指挥的25万大军,兵力悬殊太大,硬拼肯定不行。中央果断决定,放弃延安,跟敌人玩“蘑菇战术”。毛主席、周总理这些核心领导,不仅没撤到安全地带,反而选择留在陕北,继续在最危险的地方指挥全国战局。这种胆魄,简直让人难以想象。
后来蒋介石兴冲冲地飞到延安,以为抓到了什么“胜利果实”,结果只看到几口空窑洞,气得只能苦笑。但他不死心,目标是彻底消灭共产党和解放军。他知道毛主席他们跑不远,立刻下令在整个陕北展开天罗地网式的大搜捕,务必要把这根眼中钉拔掉。
国运加持还是另有玄机
当时保护中央领导的,只有四个半连的警卫部队,总共也就几百号人。面对敌人的数万精兵,这点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但毛主席却给这支小部队起了个响亮的名号——“昆仑纵队”。他们一边躲避国军的追击,一边还要负责指挥各条战线的战斗,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
1947年6月的一天,天降大雨,毛主席、任弼时等人在“昆仑纵队”的护送下,向延安北部转移。不巧,行踪被国民党情报部门截获,数万敌军从四面八方迅速合围过来。山路本就泥泞难行,再加上敌人的围追堵截,情况万分危急。
眼看就要被敌人包饺子了,毛主席和任弼时甚至一度仰天长叹,担心看不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。但越是危急,这位伟人越是冷静。他立刻做出决断:既然跑不掉,那就藏起来!我们对地形熟,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。同时,他派人冒险突围去搬救兵,并让电台紧急联系彭德怀总司令,请求支援。
王胡子请战
彭老总收到电报后,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坐立不安。知道主席被围了,可具体位置在哪?电报里根本说不清,这茫茫大山,上哪儿找去?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风风火火地闯进指挥部,嗓门跟打雷似的:“彭总!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发呆?赶紧下命令,我带人去救!”
彭德怀抬头一看,来人正是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,心里顿时踏实了一半。他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,亲切地喊了声:“是你啊,王胡子。”这外号说来还有段故事。当年王震率部历经两年多艰苦长征回到延安,一路风餐露宿,人都瘦脱了相,还留了一脸络腮胡。毛主席见到他时,又心疼又高兴,抱着他哈哈大笑说:“好你个王胡子,果然厉害!”从此,“王胡子”这外号就在军中传开了,他也成了主席极为信任和欣赏的爱将。
所以一听说主席有难,王震第一个坐不住,直接跑来请战。彭德怀思索片刻,指着地图分析道:“情报显示,主席他们可能走东线渡黄河,也可能走西线。我判断,走西线的可能性最大。你带骑兵往西边搜,他们肯定会先找地方隐蔽。要是碰上国军大部队,就把他们引开,记住,救人第一,不要恋战!”说着,他重重一点地图:“我估计他们就在这片区域,离这有五百里地,你最快多久能到?”王震拍着胸脯保证:“彭总放心,只要地方不错,我两天之内保证把主席救出来!”
不足一里的生死距离
镜头转回那条狭窄的山沟。雨后的山林闷热难当,蚊虫肆虐。毛主席和“昆仑纵队”的二百多人就藏在这里,大气都不敢出。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被咬得红肿,但没人敢动一下,生怕弄出一点声响就引来灭顶之灾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国民党29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,敌军的搜索部队已经近在咫尺。昆仑纵队的队长汪东兴眼看敌人越来越近,悄悄下令队员们做好拼命的准备。毛主席察觉到异动,立刻通过警卫员传话:“汪东xing,不许轻举妄动!只要敌人没发现我们,就决不能主动暴露,这是命令!”
当时,敌我双方的距离已经不足一里地,国军士兵的说话声都隐约可闻。所有人都屏住呼吸,紧张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。就在这死一般寂静的时刻,不远处突然响起了一连串枪声!毛主席心里咯噔一下,以为是汪东兴没听命令擅自开了火,脑子瞬间一片空白。
神兵天降的真相
一旁的任弼时更是火冒三丈,对着话筒就骂:“汪东兴你想干什么!”电话那头传来汪东兴既委屈又困惑的声音:“不是我!枪不是我们这边响的!”大家正纳闷,却见山坡下的国军先头部队突然乱了起来,调转枪口朝自己后方冲去。紧接着,敌人的侧后方枪炮声大作,整个包围圈瞬间乱成一锅粥。
原来,王震的救兵到了!虽然王震当时也不知道主席的具体位置,但他凭着丰富的作战经验,看到敌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收缩一个包围圈,立刻判断出里面肯定有我军的重要目标。他当机立断,没有丝毫犹豫,立刻指挥部队从侧后方发起猛烈佯攻。他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把水搅浑,给里面被围的同志创造突围的机会。
正是王震这记果断的“投石问路”,在敌人的包围圈上硬生生撕开了一道裂缝。毛主席等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,在王震部队的掩护下,成功突出重围,转移到了安全地带。
结语
这次堪称奇迹的救援,是偶然吗?或许有运气的成分,但更多的是必然。它源于彭德怀精准的战略判断,源于王震超凡的战场直觉和敢于担当的魄力,更源于毛主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冷静。这次化险为夷,也让解放战争的指挥中枢得以保全,为之后扭转战局,从战略防御转向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。
说起王震将军,他不仅是战场上不要命的猛将,更是建设年代的实干家。从带领359旅把荒凉的南泥湾变成“陕北的好江南”,到解放后率领数万大军进驻新疆,屯垦戍边,为今天新疆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,再到担任铁道兵司令员,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为新中国的交通动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。新疆石河子市至今还矗立着他的铜像,纪念这位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开国上将。他的一生,就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信念与担当的缩影。
富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